邹怎么读_拼音,邹怎么读拼音怎么写

低塘街道洋山村,位于余姚市最东北部,毗邻慈溪市地界。村委大楼前俯着婉约清丽的牌轩头河,后枕着青山苍翠的群山。纵贯村庄的新洋公路和329国道像两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延伸至前方。在这山水之间,孕育着一个汲山之灵、凝水之秀的风水宝地–洋山村

邹怎么读_拼音,邹怎么读拼音怎么写

洋山,原名样山,至民国九年《余姚六仓志》,改名为漾山,后由繁体转简体时,改为“洋山”。

邹氏,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邹氏自开姓以来,一直在百家姓中处于显著地位,北宋《百家姓》排名第35位,清康熙《御制百家姓》,邹氏排名第19位,即使在今天姓氏增至近万,邹姓仍名列第67位。据考证,邹姓主要有以下二个渊源:

1、出自子姓,以封邑为氏。称邹氏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后代。公元前11世纪周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于商丘,其后裔孙正考父三朝采食于邹邑,其支子孙以邑名“邹”为姓。

2、出自曹姓,以国名为氏。古时有邾娄国为颛顼的后裔挟所建,到战国时期鲁穆公改邾娄国为邹国,邹国为楚国所吞并后,故国子民以原国名“邹”为姓氏。

秦汉时期,以邑为氏的邹姓人与以国为氏的邹姓人混合住在东鲁,以至邹姓早期主要发展繁衍于山东境内。而后两支邹氏从鲁国(今山东邹城市)逐渐向周边地区的河北涿县迁徙,其中一支迁至范阳(今河北定兴县),后发展为旺族。东晋十六国至唐时,由于战乱等多种原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的一部分随之渡长江,定居于江浙等地。据《余姚北城邹氏族谱系序》云:“战国时,有曰君者任齐,又居青州。传至周秦之际曰衍者,善谈天文,自齐之燕为昭王师,其父子始安居,后迁之范阳。”邹氏即以“范阳堂”为总堂号。

邹怎么读_拼音,邹怎么读拼音怎么写

邹怎么读_拼音,邹怎么读拼音怎么写

洋山邹氏,先世思道公为幽州范阳人,唐开元间,任杭州刺史,遂从范阳迁徙于钱塘宿松。十传至宋代,有邹霖者中天禧进士,便从宿松迁居于江苏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随后霖生戬,戬生六子,长子邹浩中进士。北宋末年,邹浩护驾南渡,其侄邹植随从。邹植,字德本,邹况四子,初名桂。

南宋绍兴中,应举不第,隐居于会稽,后由好友邀至余姚,入赘云柯乡眉山莫氏,改名为植,成为邹氏迁居余姚云柯乡样山(今名洋山村)始祖。

其生二子长烃、次焯,分东西两宅。至明初,二十一世孙邹盛,号永昌,又名坚固子,由样山迁居余姚北城,居龙山北麓邓家巷,后嗣建祠于知会桥西。这样邹盛又被尊为余姚北城邹氏始祖。而洋山邹氏,相传分为八房,至今在村内尚有大房里、二房堂前、三房里、南四房、八房池等地名散落在朝东屋、牌轩头等自然村内。

邹怎么读_拼音,邹怎么读拼音怎么写

自邹植定居洋山以来,七百余年的繁衍生息,芸窗穗亩,人文蔚起,衣冠蝉联者辈出。东宅有授官迪功郎者,有职阶文林郎者;西宅有列江陵郡者,有副枢密使者,有左司郎中者,有同知余姚州事者……有明一代,竟以“父子进士”邹儒、邹轩,弘治丙辰、隆庆戊辰两次“同榜进士”的形式,邹泰、邹轩,邹墀、邹学柱四人登科,且皆官声显著,邑志有传。邹墀、邹学柱,不仅同榜登科,且官至同品同职左布政使(省长)。

洋山村329国道沿线原有邹氏宗祠,可惜在国道扩建中被拆除,时墙壁内有宗祠记事碑露出,但最后不知所踪,《余姚样山邹氏宗谱》至今流落民间。幸存清光绪六年(1880)《余姚北城邹氏宗谱》藏于上海图书馆,内有洋山邹氏历史源流、祖宗图像、列传、历次编谱序言、一至二十一世的世系图、二十一至二十五世的世系图等内容,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来源:谢魏 绚丽低塘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zoodoho@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95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