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跟大家聊聊驻村挂职这点事。
什么是驻村挂职?
先解释挂职,就是你编制在原单位,但不干原单位的活儿,在挂职的单位干活儿。那驻村挂职就很容易理解了,不干原单位的活儿,干的是村里的活儿。今年五月份,中央出台了一份文件:《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可以看看。
为什么要搞这个驻村挂职?
概括起来有两个理由:一是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培养锻炼干部。
很容易想象吧,这是一件事的一体两面。一面是机关干部带资源、带思想下基层;另一面是农村作为大学校,干部在其中察民情、体民心、会民意。
这个做法对于基层,对于机关干部,都是有好处的。一方面,通常来说,机关干部比基层能够获得更多一些的行政资源,另一方面,直接在农村干事,比在机关下基层调研,来得更直接、更深入。所以搞起。
一般是什么人去挂职?
就这些年的目之所见,去驻村的干部,可以笼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动要求去的,另一类是组织安排的。
组织安排去的类型,大概分2种情况:
1.一种是单位本身就较为清闲,没什么人愿意去挂职,因为毕竟去农村,工作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差了不少,而且经常不着家,所以就不爱去;
2.另一种是单位对驻村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够友好,去挂职几年,回来啥都没捞着,那下一批就没什么人爱去了,这主要还是单位用人导向的问题。
主动要求去的类型,是我想多费口舌讲讲的,大概分3种情况:
1.一是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三门干部”,也就是说,一毕业就考到地市级以上机关的干部,需要补这个基层工作履历,所以主动报名去;
2.二是一些提拔遇到“坎”的中年干部,这部分人寄希望于有这段驻村第一书记的履历后,能以此为条件获得更多的提拔机会;
3.三是不太适应地方工作的少数军转干部,通常这种干部转业时年龄偏大、级别较高,到地方上,经济待遇较高而职务级别不高,对提拔也没有太多指望(因为提拔后收入基本不增加),希望在工作时间上比朝九晚五更灵活。
此处补一下纯个人的真实感受:
通常来讲, “补履历”型干部,多数还是较为欠缺和群众打交道的经验,欠缺在基层工作的思维方式;中年干部,则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最高,因为同是驻村,他们更想干出一点事,得到上级的认可;军转干部最能适应基层,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深,另一方面是他们人脉广,所以更能干成一些事情。
本单位如何对待驻村?
有的驻村干部,能够得到原单位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大力支持,单位领导会去经常慰问,做事会经常帮忙协调,这种情况下,驻村工作就相对容易开展。有的驻村干部去驻村后,领导也不怎么来,也不怎么关心,感觉单位派出去一个边缘人,对工作影响不太大,爱咋咋地,这种情况下,驻村干部自己也没多少动力去开展工作,这种情况的产生,多因单位领导没有正确地认识选派驻村干部这件事,没有把驻村当做一个单位整体的事。
驻村当然是对我们的整体干部队伍,对基层都是有利的事情。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单位,就又不太一样了,因为这是取决于每个领导的眼界和政治觉悟的。毕竟就像楼主前文提到的,驻村驻村,通俗来讲,就是占着单位的职数编制,却不给本单位干活,无论派谁去,单位总是要少一个劳动力。
那么此时此刻,格局不高的领导,就觉得这无非是完成组织上的一个任务,派出去就完事儿了,最好把平时单位那些可有可无的、磨洋工的那些家伙顺势推出去就行了;讲政治的领导,那就会细细斟酌,会派较为得力的干部出去。
不论如何,驻村有共同的一点就是:远离单位,你做再好,也不是替本单位干活。所以多多少少来讲,潜意识里,同事会把“挂职”等同于“没干活,休假去了”,因为没有此类工作经验的干部,他们没有办法对“驻村”这件事有感性的认知,只知道这个人天天不在单位,所以偏见随之产生。
乡镇如何看驻村干部?
按照相关规定,驻村干部的考核和管理一般实行属地管理,也就是所在的乡镇进行日常管理和考核。但是因为人事关系不在乡镇,多数情况下,所在乡镇对驻村干部也比较宽容,管理上抓大放小,心态上基本属于“锦上添花”。
不过,这些年也有看到过几种情况:
一种情况就是把挂职干部当村文书、乡镇经办用,给予一些不是驻村干部该做的事情去做,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驻村干部是年轻人、职务级别较低的情况下。
一种情况就是把驻村干部当做乡镇班子成员,参与党委会,给予乡镇工作分工,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挂职干部职务级别较高的情况下,是给予一定的政治待遇的表现。毋庸置疑,这当然有好的一面,驻村第一书记能够进乡镇党委班子,对于村的事务,能够更为有力地协调。
还有一种过度情况,有的乡镇主要领导,完全把进班子的第一书记当成了党委委员的普通一分子,什么活儿都派给第一书记,造成本末倒置。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7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