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一句肺腑之言:
曾经觉得谈钱很伤感情,可是人到中年才知道。没钱更伤感情。
曾经视金钱如粪土,没钱就视若无物。
年龄越大,对这句话体会越深。
人到中年,有老人要养,有孩子要养,身体机能开始下降,经济压力突然增大。
有钱和没钱真的有天壤之别。
作家三毛说得好:“世界上的喜剧没有钱也能拍出来,世界上的悲剧大多离不开钱。”
部门。"
对于中年人来说,兜里有钱,卡里有钱真的很重要。
01
中年人永远没有足够的钱花。
最近看了电视剧《没有工作的一年》,对主人公的求雨经历印象深刻。
她在上海工作了十几年,因为不满公司调动,丢掉了工作。
向y雨以为,有了这些年攒下的积蓄,就能顺利度过等待期。
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她的理财项目亏了一大笔钱。扣除她借给朋友的钱,卡里余额只有6万元。但是意外出现了,母亲得了癌症,需要高额的手术费。
可是向雨怎么会有这么多钱呢?她不得不卖掉她的汽车,零零星星地借钱。
之后,知道母亲后续还要化疗,费用不是一笔小数目。她要求雨崩,在楼梯间放声大哭。
有了钱,就觉得无所谓了。遇到意外,你发现没钱真的很难。
生病了,你才能体会到花钱如流水的无奈;
一旦负债,你就能理解到处借钱的悲哀。
知乎有个问题:
如果你突然失业,你的积蓄还能维持多久?
有人说,估计一年吧,房贷+育儿+日常生活,这些年基本没存过钱;
有人说,不到一年,家里老人得了慢性病,每月支出上万;
有人说信用卡、车贷、花呗加起来最多一个月,都可以让人崩溃。
没钱的话,吃一次就够了。
尤其是中年人,日常开销、车贷、家庭健康、处理意外都要花钱。
有什么区别?
这要看手头存款的多少。
有钱意味着当意外来临时,你可以抵御风险,生活有保障。
没钱意味着当有事发生时,只能被生活的风暴卷走,别无选择。
在不确定的时刻,手里有余粮,心就不会慌。
正如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所说:
当然,人的追求并不全是财富,但至少要有尊严的生活,这样才能工作无阻,大方,爽朗,独立。
一点一滴省下来的不仅仅是钱,还有选择生活的权利。
看到卡上的数字不断上升,心里的安全感就会增加。
02
快乐只有在欲望降级的时候才能升级。
看了一个网友的留言,她把自己的理财经历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刚工作1-3年,没有任何规划,没有任何积蓄,只知道到处旅游,吃喝玩乐。
- 第二阶段,当我成为房奴后,我开始攒钱装修,买车位。最夸张的时候,每天一盘炒素菜配白米饭,生活拮据;
- 第三阶段,生完孩子后,有一种忧患意识,每月定期存款,一切从简。
没有人愿意在意外发生时失去食物、住房和家人健康;
谁都不想被逼到墙角,尴尬的时候没有翻身的机会。
有句话说得好:
生活中80%的困难可以用钱解决,剩下的20%也可以用钱缓解。
年轻的时候,我信奉幸福至上,总觉得谈钱很俗很俗。
这位网友说,习惯了极简的生活后,她早就看不起珠宝和豪车,觉得自己有房有车有家已经很幸运了。
很多人总以为省钱就是省钱,其实并不总是这样。
我见过一个幸福公式:幸福=能力÷欲望。
在同等赚钱能力的基础上,将消费欲望“降级”,可以获得财务上的幸福感。
那么,如何降低消费欲望,实现快乐储蓄呢?
我给了你一些建议:
- 1.强迫储蓄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尝试过“节约”,但往往因为没有采取“强制”措施而坚持不下来。
其实可以用一些小工具来实现强制储蓄。
比如设置支付宝的蚂蚁星愿每个月自动扣款2000-3000元进行储蓄,简单快捷;
或者设置“节约用笔”的金额。每次买东西都会从卡里扣一笔钱到余额宝里。随着时间的推移,
会省很多钱。
- 2.不要冲动消费
遇到一些促销活动,很多人都会忍不住疯狂剁手,以至于最后买了一堆不必要的东西。
我该怎么办?
可以给自己的购买行为设置一个“缓冲期”,延缓消费,不要冲动。
喜欢的东西可以先放到购物车里,以后再看是否真的想买。
或者给自己定一个“淘宝预算”,每个月用1000块钱,存货到账,所以买东西之前会反复权衡。
- 3.制定财务计划
我们存不下钱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了解资金的分配,以至于家庭收支混乱,打理的时候毫无头绪。
其实网上有很多有趣又科学的理财方法可以选择。
例如,1234存款方法:
10%的钱用于3到6个月内的生活费;
20%的钱用于购买意外和疾病保险;
30%的钱可以买股票、基金等。这些高回报的投资有助于财富的快速增值;
40%的钱将用于储蓄、国债等稳健理财项目,实现资本保值增值。
那,从现在开始理财吧!!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62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