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从众,相似的大众带来更大的说服力 | 模糊谈判力 第五十一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727篇推文。
全文共2142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1 引言
南希,是一名在读大学生。
她在暑假里找到了一份销售工作,上门推销圣经参考书;
在一开始的工作里,南希完全按照公司对她培训的内容,按部就班地“敲门,问候,介绍产品……”;
就这样工作了15周,南希每周已经能够卖出550美金的好业绩。
此时,公司派了另一名销售总监来指导她们的工作;
这名销售总监告诉南希,一个好销售必须要懂得利用“从众”的心理学武器;
这意味着,要在交谈中告诉对方,上一个买了产品的人的名字是什么,比如,
你知道吗,隔壁的苏菲刚刚买了一套书,因为她每天都要给孩子讲圣经的故事。
南希听取了总监的意见,开始应用这个知识;
于是在接下来的第16周到第19周的工作中,南希把每周的业绩提升到了每周893美金,业绩比前15周提高了62.13%!
这是非常惊人的效果!
可就在第19周的工作中,南希突然发现,“从众”虽然好用,但却是把双面刃;
在一次交流中,南希正面对着一个犹豫不决的家庭主妇,她说,
哦?玛丽和比尔两口子刚刚买了一套?那我也得和我老公商量一下,等他今天下班再说吧…….
南希突然意识到,自己添加的“从众”信息,反而让这名家庭主妇找到了拒绝的理由。
难道是我的“从众”技术用错了?
2 相似
我们依然在“模糊谈判力”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今天要聊的还是七字说服力的第五个字,“从”;
从,即“从众”,具体来说,
在某些条件下,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这么做,我们会选择相信并模仿。
从“模糊谈判论”的角度来解释,“从”字说服力撕开的分类是“对Vs错”,要去解决的是人们决策中遇到的“不确定性”。
尤其是当一件我们无法解释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做出决策;
此时,一个最方便的办法就是看身边的人会怎么做。
对于犹豫不决的消费者也是这样,一个好的销售能够用“从”轻松地把商品卖给他们;
让我们回到文首的故事中,南希的“从”字技术用错了吗?
是的,南希忽略了一个小问题,
“从”字威力发挥得最好的地方,在于“更加相似的大众”。
啥意思?
比如,如果南希正在面对一个单独的家庭主妇,那么她所援引的“从众”案例,就应该是另一个单独的家庭主妇;
但如果南希面对的是一对夫妇,那么南希就可以援引“玛丽和比尔两口子的例子”;
一个对一个,一双对一双;
这种更加相似的“众”,让“从”字效果更大。
南希按照这样的思路调整了自己的措辞,接下来第20周的销售业绩直接飙升到了1506美金!
3 更“像”的“众”
“大众”的确对我们有着无法抗拒的影响力;
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众”却有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力。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我们更容易受平级的同事的影响,而不是受到上级管理者的影响;
上级管理者升职了,我们不太会有太多的想法,但如果身边的同事升职了,我们的心境马上就会有反应;
上级管理者做了一些突出的业绩,我们通常不会太在意,但如果身边的同事做了一些突出的业绩,我们的目光会变得不同而开始关注;
很简单,和我们更“像”的“众”,对我们更有说服力。
符合这种规律的,还有孩子们。
当你就是无法说服你的孩子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是你忽略了“从众”的道理;
当然,你也会援引一些榜样和例子来教育孩子,但你一定忽略了所援引的榜样和例子,是不是和孩子“相似”的那个“众”。
看一个故事,
罗伯特一家人搬到了亚利桑那州居住,这一带居民每一个家里的后院都有一个游泳池;
这也导致了每年都有大量的孩子溺水;
克里斯并不是不喜欢游泳,只是从小他都习惯了在胳膊上戴着充气圈玩水;
无论罗伯特怎么劝说儿子,克里斯都不愿意把胳膊上的充气圈摘下来;
这也让克里斯就是学不会游泳。
罗伯特基本什么方法都试过了,威逼利诱,甚至嘲笑儿子,什么都不管用;
他还专门请了一个游泳教练,在私人教授了两个月之后,克里斯依然不愿摘下充气圈下水。
罗伯特打算放弃了。
接下来有一次,学校组织露天集体活动中,有一项就是和游泳池相关的活动;
克里斯当然十分小心的避开这项运动;
可就在这一天活动接近结束的时候,罗伯特来到学校接克里斯回家;
他突然看到自己的儿子,从很远的岸上朝游泳池飞奔过去,一个纵身跳进了水里;
罗伯特吓坏了,正打算也跳下去救儿子,才突然发现儿子从水里露出头来,自在地拍打着水面,并划到了岸边;
罗伯特张大了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对儿子说,
克里斯,你怎么突然会游泳了!?
克里斯开心地回答,
是的!我会了,就是今天学会的!
罗比特依然不敢相信,他疑惑地问,
可我们费了那么多努力都没成功,今天怎么就会了呢?
克里斯认真地告诉爸爸,
因为,我三岁了,汤米也三岁,汤米可以不用戴充气圈游泳,所以我觉得我也可以。
罗伯特突然明白了这个很简单,却很深刻的道理;
不是爸爸、也不是任何一个游泳老师,而是一个和克里斯非常“相似”的“汤米”,一个三岁的孩子,最有“从众”的说服力而已。
4 小结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内容的背后,依然都是“模糊谈判论”的影子;
分类、二元、语言、极端;
“从”,“从众”的本质,也是“对Vs错”二元差异的极化;
当我们尝试画出一个分类,对 Vs 错,人们的大脑迅速二元化,让我们渴望站到“众人”的“对”的一边;
当“对错”还没出现之前,这个分类对我们来说就是模糊的,没有说服力;
“从”,可以让我们在谈判中撕开这个分类,对错的界限越分明,“从”字说服力就越极端;
说服力的流动,再次从模糊走向极端。
–
–
–
这里是“谈判思维”!
“模糊谈判力 第五十一篇” 待续
— 桔梗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62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