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十部》(19)
感知社会怎么运行?
无利不起早的时代已经永远结束了,人的行为不为获取利益,社会不为某种利益而运转,这才是人类文明真正的开始。感知社会不刻意制造任何利益,也不受任何利益所驱使,感知社会是人的内在运行外在化,也就是内外一致运行。人再也没有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之分,也就是说,人再无隐私和任何秘密可存,人只有一种生活,就是感知生活;人只有一个家园,就是感知社会;人只有一种行为,就是感知行为;人只有一种状态,就是感知状态。这不是泛感知主义,因为存在围绕感知运行,存在就是在感知。人除了感知,别无其他目的,也别无其他义务。所以,一切都围绕着感知运行,一切都在营造感知的愉悦。存在变得如此简单,愉悦的感知就是检验存在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原有的物质文明仍然存在,但意义变了,目的变了。人的生活仍然离不开吃喝拉撒睡,但形式变了,场景变了,用途也变了。不是看吃了什么?是看吃的整体感觉,注重吃的效果。吃本身不是目的,吃是感知活动的重要项目和重要过程,在吃的过程中人感知到什么,这才是吃的目的。其他行为活动的逻辑模式完全一样,比如喝酒,不是看喝什么酒?喝了多少酒?而是为什么喝酒?在什么地方?什么场景?喝酒的对象(人)是谁?喝酒使人得到了什么感知?……这诸多的因素综合性组成了喝酒的意义,喝酒的目的是什么?就已经不再是个人一种独自的取乐行为了,喝酒的行为就具有了社会意义,具有了共同性愉悦的目的。这足以证明,愉悦从何而来?愉悦不是一种私有物,生命式独享变得毫无意义。愉悦必须是外在的、开放的和无界限的存在态,否则,那就并非是愉悦。
为了人的愉悦而运行的社会不再是对人的控制与管理,它就是个人行为的扩展与交织,是人与人行为的高度契合。所以,社会不再是行政管理机构,人们的生活再也无须任何行政管理的介入,因为再也没有人管人的逻辑。人们不是凭着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制力来生活的,人是按照人的本质形态来生活的,也就是在感知原则下生活,是作为感知体的人在生活。人的一切行为都在产生着感知的联动效应,所有导致任何不愉悦的行为都不会发生,这就是人的天然本性,绝不是某种刻意要求和努力为之。在这种生活形态中,控制和管理还有必要吗?社会的运行是在对人实施控制和管理吗?是在强行将人纳入某种秩序中吗?是在维持着某种人为的主观的意识形态吗?社会是群体自然运行,是个体彼此衔接即联结成共体的一种方式,是生物物种类型存在的高级形式。这就厘清了社会的存在性质,将社会还原到了存在的本来形态。
人类原有建立在社会形态之上的一切意识形态建筑以及所有机构性设置全部消解,纯粹的社会就是一种服务,与其他生物群体的存在形态没有本质的区别,社会就是同种个体沟通、联结和协调行为的一种基本方式,只不过人类社会是这种方式的高级形态,但作用完全相同,逻辑完全相同。感知社会就如此运行在人的需求之上,是所有的感知活动组成了这个社会,是所有人的存在构成了这个社会,这个社会才具有自然性和永恒性。
感知社会的运行不依靠任何外力,是人们的感知在自然地推动其运行,人们的感知互动就是社会永恒的推动力。具体实施的形式就是感知生活服务网络,每个人都是感知服务网的始端和终端,都是感知服务网的组成部分。人们的日常活动就是在感知,不再划分生产与消费,人们只进行营造愉悦感知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有序化进行由网络的智能系统进行调度与调配,每个人都适得其所地存在于有序的感知活动中。谁也找不到不服从调度和调配的理由,因为人工智能会将每个人都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以求达到最良好的感知效果。
重要的是,网络中每个人服务与被服务已经没有了界限,人们已经不介意日常活动中是在服务于人还是在接受他人的服务,整个生活过程都是在感知各种不同愉悦的过程,生活就是终极的愉悦感知,社会生活就是如此运行的。(接下)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27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