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据说韩愈的这篇《马说》一经问世,就引起了争论。有人认为韩愈这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合情理,甚至是本末倒置。可韩愈偏偏要这样说,而且还大张旗鼓的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重温这篇文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的这篇文章,我们都不陌生,大致是说,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所以那些千里马便被埋没了。它们混迹于常马之中,不被重视,更发挥不了自己的优势,最后只能悲哀的骈死于槽枥之间。
韩愈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
韩愈七岁开始读书,十三岁就写得一手好文章,25岁进士及第。然而他的入仕之路并不顺利。在唐朝,考中进士之后并不能马上得到官职,还需要通过吏部的再次考试,进行遴选。韩愈连考两次,都没有中选。他多次上书当朝宰相,希望得到一官半职,但那些书信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无奈之下,他只好离开京城另寻出路,去给地方官做幕僚。这期间他空有一腔报国之情,却无处施展,他形容自己是“累累随行,役役逐队”,“居闲食不足,从仕力难任”。在怀才不遇的苦闷中,他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马说》。
伯乐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在天上管理马匹的一位神仙。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有个叫孙阳的人,他擅长相马,一眼就能看出来马的优劣,人们叹服于他,就把他称作了伯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用这句看起来不合逻辑的观点开篇,直截了当的点明了伯乐的重要性,用意非常深刻,他是在警醒当朝者,是在抒发内心的积郁。正是因为缺少伯乐这样的人,马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怎么能够发挥它日行千里的优势呢?那些愚昧的人,对待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即便是千里马发出了怀才不遇的声声嘶鸣,那些饲马者竟不能够“通其意”,这是何等悲哀,又是何等无奈!而更令人无语的是,这位有眼无珠的饲马者,面对眼前这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竟然说出了“天下无马”这句话,这真是鞭之入骨的讽刺。此时,作者无比激奋的情绪从胸中喷涌而出: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这种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的笔法,真真令人叹服。
(图片来自网络)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81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