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我们探讨过“奉”字,从字形来看就是“两手捧着东西奉上”,《说文》解释为“承也”,即承受的意思,今天来看下“承”字。
关于“承”的字源,有两种解释,一是“承”自有字源,和“丞”相通;二是“承”、“丞”为一字。不管如何,二者联系紧密,所以一并探讨。
承
“承”的甲骨文显然是用双手托着上面跪坐的人,形象地解释了“捧”的意思。

承——甲骨文
金文大致相同,下面还是能看出“手”形,上面“人”的模样也依稀可辨,到春秋时期的字形(左起第三款)变化较大(也有资料认为“承”的金文通“丞”)。
小篆时字形有了较大的变化,由双手组成的“廾”不必多说,跪坐的人却再也看不见了,被“分解”为两部分,下面是“手”,和“奉”一样,再次强调“用手捧着”,字意为捧授、收受。
上面被拆为另一个字——“卪”。
卪
“卪”,音jié,在作部件时也用“卩”,是“信验凭证”,现在写作“节”。前面说到两块玉,即“珏”时提到过“瑞玉”,就是古代的玉质信物,“瑞信”的意思就是“以玉为信也”。
关于“信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并不只有玉质的,而且在《周礼?地官司徒?司市/掌节》中对各种“节”的使用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里解释两点:
第一,诸侯在其国内、公卿大夫或王族子弟在其采邑内派遣使者去办事,也要使用“节”,材质分别为玉和犀牛角,但只能在国/境内使用;
第二,派遣使者出境时,针对前往的不同国家符节也有所不同,《周礼》记述为“皆金也”,前文我们提过,当时的“金”其实是“铜”。
此外,对“节”的管理措施也比较成熟:
首先,有专门的官职叫做“掌节”,负责保管王国的“节”并分辨其用途,以辅助执行王的命令;
其次,各种“节”都规定了使用的有效日期,以便按期归还;
最后,要通行天下,就必须要有“节”,否则遇到检查不得通行。
许慎认为“卪”象古人用中分而能相互吻合的形状,是左右对称的一对“信物”中分的右半部分,看样子确实像,但看甲文,显然这里说形不确:
从甲文明显可以看出,这是人跪坐的姿态。“跪”是殷人祭祀时跪拜姿态,“坐”为闲暇之时的姿态,都是双膝着地,后来不再区分,所以这个字本意为祭祀时礼拜、行礼,上述“节”的含义为假借。
参考:
1.奉、廾:有趣的汉字之“奉”107|一只手叫“手”,两只手叫“廾”
2.金:有趣的汉字之“金”96(下)|是熔炉,还是王者的象征?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66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