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
一个对生活悲观,意志消沉的人能吟出如此纯美的诗句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具有这样的审美情趣,才能创作出如此迷人的意境,从而拨动读者对大自然纯真之美的爱慕之弦!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正如,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所言:起有悟境,于“发生”悟出“知时”也。五六拓开,自是定法。结语亦从悟得,乃是意其然也。通首下字,从咀含而出。“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
本期依依要各位亲分享另一首定居草堂后,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水槛(jiàn):指水亭之槛,可以凭槛眺望,舒畅身心。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轩楹:指草堂的建筑物。赊:长,远。草堂远离城郭,轩楹宽敞,极目远眺,没有村庄阻隔,视野开阔。
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草堂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
诗人经历了多年的 颠沛流离之后,在草堂定居下来,并在朋友的帮助下把草堂修缮了一番,不仅扩大的面积,还栽种了很多花草树木,设置了一个专供钓鱼的水槛。这样的环境对于饱经风霜的杜甫来说,简直就是“天堂”。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江水清澈,江水上涨,几与江岸齐平,因而几乎看不到江岸,草堂四周,树木葱茏,在春日的黄昏里 ,盛开着似锦的繁花。
颔联描写了诗人远眺的景色,从距离看,澄江平少岸是远景,幽树晚多花是近景。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毛毛细雨中,鱼儿欢跃,时不时跳出水面,微微风中,燕子斜飞。
“出”字,写出了戏水鱼儿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字,写出了燕子的轻盈,惟妙惟肖,逼真生动。
生活在农村的友友对这个两个画面一定特别熟悉。特别是在黄梅天或夏天,下雨前或下着毛毛细雨的时候,鱼儿会偷偷浮出,或跳出水面,燕子会低低的斜飞。
这是为什么呢?
鱼儿出水是因为下雨天大气压降低,导致水中的溶氧量变小,鱼在水中呼吸困难,所以只能浮到水面得以获得充足的氧气。
燕子斜飞,因为燕子是以小昆虫为食,下雨前,气压低,空气湿度大,昆虫的翅膀因沾有水气变得沉重而无法高飞。燕子为捕食它们,也要低飞。因此,民间有“燕子低飞要下雨”的说法。
颈联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流露出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读这两句诗心都要被融化了,美得不可方物。
正如,宋代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所言: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存天然工妙,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
雨细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只有两三户人家。
尾联呼应首联。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草堂的闲适幽静。
小结:这首诗写了傍晚时分诗人所见到的细雨微风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全诗八句皆为对仗,远近交错,精细自然,有天然工巧而十分熨贴,没有斧凿之痕。
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诗中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杜甫这首诗,精细自然,有天然工巧而十分熨贴,没有斧凿之痕!各位亲,诗赏读完了,你有何感想呢?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动或留下您美丽的诗篇。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104891.html